傅作义部下的“一字并肩王”陈长捷曾经说过傅作义的特点,这个人“不说硬话,不作软事”。真实的傅作义,有着很高的军事天赋,又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。有记者回忆,抗战中采访傅作义,谈到他为了赴援太原被迫放弃经营多年的绥远,而使绥远落入日军手中,傅竟至哽咽难语。他待人宽厚坦诚,大公无私,又能够破格提拔,战阵中从不肯轻弃部下,因此取得了极高的威望。而部下在他手中,也觉得可以让自己的才能得到极好的发挥,因此对他死心塌地。可以说,傅作义集团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集团,傅作义的个人魅力正是它的核心。
点击查看更多图片
在傅作义集团中,傅作义被称作“老总”、“傅先生”。直到1980年,关于绥远起义,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派人采访傅作义的老部下、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3兵团司令董其武上将时,董其武依然不变地称呼傅作义为“傅先生”。谈到绥远的事情,他说:“我多年来一直随傅作义先生做事,在他多年思想教育的启发和爱国思想的影响下,我个人可以说一直是跟着傅先生走的。”
爱戴之情,虽历三十年而不变。
傅作义,在国民党军中称为“守城名将”,这是因为他一守天镇、二守涿州、三守遵化出了名。无论西北军、东北军还是日军都拿不下他的阵地来。实际上在此之后,傅作义守城的成绩并不理想,他在抗战中更擅长的作战是运动战。甚至,还一度打出过类似“闪电战”的战例来。
在北方战场上,有一位国军的将军30年代初期就开始玩“闪电战”的把戏,比希特勒还早。此人,就是人称“七路半”部队的指挥官傅作义将军。“七路半”是国民党军中对华北傅作义部队的一种独特称呼,意思是虽然傅老总不是八路,也就差那么一点儿了。
要说当时的国民党军能打出“闪电战”来,那简直是天方夜谭。因为闪电战包括三个不可或缺的因素——大纵深的穿插、装甲部队的突袭,以及空地一体作战。正是依靠这三条,纳粹德国把波兰、法国打得落花流水,连苏联都险些着了道。30年代前期,国民党军肯定没有足够飞机和地面部队配合。其他两样,大纵深穿插的胆量有没有不说,装甲部队上哪儿弄去?
偏偏傅总这两样都有,傅作义虽然属于晋军系统,穷,但并不妨碍他组建一支自己的摩托化装甲部队。1932年,傅作义在长城抗战中认识到日军装甲部队的威力,随即决心建立自己的类似部队。他把这一任务交给了亲信将领,当时的警卫营营长王雷震。王不愧信任,他按照自己的思路把部队中的汽车集中起来,组成汽车队,而且将其中一部分加了装甲,变成了装甲汽车。我手中有一张日军在绥远检查击毁的傅作义军装甲车照片。从照片上看,这种装甲车,就是在普通卡车上面加一个金属罩,上面安装机枪。虽然这看上去很威风,战斗中只能挡枪弹弹片,对炮弹就没有多少抵抗力了。别看这一手不起眼,其中的含义却很深远,那就是集中使用机动车辆,建立快速突袭部队。这正是闪电战的精髓。
而老蒋淞沪会战时还在把坦克分开给步兵,一辆一辆往上冲,结果被日军各个击破。这教训法国人到1939年还没有吸取,分散使用的法军装甲部队虽然战车比德国人还要好,结果却全军覆没,气得有个叫戴高乐的小准将直蹦高。